质量强链的创新举措发表时间:2025-02-17 16:37 正文字数|2778字 预计阅读|12分钟质量强链工作需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高位推动。各地纷纷出台相关政策,明确质量强链的目标和任务,并通过成立领导小组、制定专项行动方案等方式,统筹推进质量强链工作。例如,市场监管总局高度重视质量强链工作,专门成立领导小组,启动实施十大标志性项目。广东省累计投入1.13亿元用于推动重点产业链质量提升,建立专家队伍和质量提升培训基地。湖北省出台《湖北省质量促进条例》,将产业链质量提升的成功经验和做法上升为法规。这些举措为质量强链提供了坚实的政策保障和制度支持。 各地积极探索创新质量提升模式,形成了“链长组织、链主引领、链员协同、机构赋能”的工作模式。例如,新疆昌吉州以州政府为链长单位,特变电工为链主企业,联合供应商和研究机构组建质量创新联合体,形成质量一致性评价模型,显著提升了供应链质量。江苏省以质量创新联合体为牵引,协同开展质量技术攻关,推动多方资源整合和跨界合作,建立技术研发、专利布局、标准研制、质量提升等协作机制。这种模式充分发挥了链主企业的引领作用和链员企业的协同作用,有效提升了产业链的整体质量水平。 产业链的质量提升需要上下游企业的紧密协同。各地通过建立产业链质量联盟、质量提升培训基地等方式,促进企业之间的沟通与合作。例如,安徽省市场监管局联合多部门印发《安徽省重点产业质量强链行动方案》,首批围绕新能源汽车、先进光伏等产业开展质量强链行动。福建省引导链主企业发挥带动作用,将链员企业纳入共同的质量管理体系,实施技术联合攻关和质量一致性管控。通过这种协同机制,产业链上的企业能够共同应对质量问题,提升产业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。 质量基础设施是质量强链的重要支撑。各地通过建设质量基础设施“一站式”服务平台、产业计量测试中心等方式,为产业链企业提供全方位的质量技术服务。例如,山东省市场监管局会同有关部门出台措施,绘制质量图谱,“一链一策”制定质量联动提升方案,推动质量强链走深走实。江苏省累计建设国家和省级质检、计量、产业计量测试中心203个,质量基础设施“一站式”服务站点307个,促进各类质量创新资源向产业链集聚。这些举措有效提升了产业链的质量保障能力,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。 技术创新是质量强链的核心驱动力。各地通过支持企业开展质量技术攻关、推动数字化转型等方式,提升产业链的质量技术水平。例如,江苏省遴选22家企业、2条产业链和2个园区开展质量管理数字化升级试点,推动产品全生命周期和全产业链质量协同。广东省聚焦新兴产业领域,组织绘制产业链质量图谱,形成重点攻关项目清单,推动链主企业将先进质量管理模式传导至产业链上下游。通过这些创新举措,各地有效提升了产业链的质量技术创新能力,推动产业向高端化、智能化、绿色化发展。 品牌是产业链质量的重要体现。各地通过实施品牌战略,培育了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知名品牌和产业集群品牌。例如,湖南省全力推进工程机械质量强链行动,三一重工、中联重科等龙头企业继续上榜“全球工程机械制造商50强”,带动了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协同发展。福建省宁德时代作为新能源产业链的链主企业,构建了供应链质量赋能“134N”模型,通过技术及管理专家团队对供应链合作伙伴进行全面赋能,提升了产业链的品牌影响力。这些举措不仅提升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,也推动了整个产业链的品牌化发展。 各地通过深入调研,找准产业链的质量薄弱环节,制定精准的质量提升方案。例如,山西省采取座谈调研、上门“把脉问诊”等方式,绘制产业地图和质量瓶颈图谱,分级分类梳理质量问题清单,制定“一链一策”质量强链工作方案。江苏省市场监管局逐链梳理质量要素资源,绘制“1650”产业体系质量图谱,通过大数据分析找准薄弱环节和建设方向。这种精准施策的方式,确保了质量提升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,推动产业链质量水平稳步提升。 质量强链离不开高素质的质量专业人才队伍。各地通过开展质量培训、引进外籍专家等方式,加强质量人才培养。例如,河北省大力开展“助企引智”服务工作,为多家企业引进外籍质量专家,有效提升了企业质量控制水平。江苏省推动链主企业牵头建设质量提升培训基地,打造产学研深度融合的质量人才培养平台。通过这些举措,各地为质量强链工作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。 全国各地在质量强链工作中探索出的这些创新举措,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。政府官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借鉴这些经验: 高位推动与政策引领:政府应高度重视质量强链工作,出台相关政策,明确目标和任务,统筹推进质量强链行动。 创新质量提升模式:探索适合本地产业特点的质量提升模式,充分发挥链主企业的引领作用和链员企业的协同作用,形成质量提升的合力。 强化质量基础设施建设:加大对质量基础设施的投入,建设质量基础设施“一站式”服务平台,整合计量、标准、认证认可、检验检测等资源,为企业提供全链条、全方位的质量技术服务。同时,推动质量基础设施与产业链深度融合,提升产业链的质量保障能力。 推动质量技术创新:支持企业开展质量技术攻关,鼓励企业与高校、科研机构合作,突破关键核心技术。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,利用大数据、人工智能、区块链等新技术提升质量管理水平。政府可以通过设立专项基金、税收优惠等方式,激励企业加大质量技术创新投入。 加强质量品牌建设:实施品牌战略,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品牌和产业集群品牌。引导企业树立品牌意识,加强品牌宣传推广,提升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。同时,加强对品牌的保护,严厉打击假冒伪劣行为,营造良好的品牌发展环境。 开展精准质量提升行动:通过深入调研,找准产业链的质量薄弱环节,制定“一链一策”的质量提升方案。利用大数据分析等手段,精准定位问题,精准施策,确保质量提升工作取得实效。 加强质量人才培养:将质量教育纳入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体系,培养一批既懂技术又懂质量管理的复合型人才。同时,鼓励企业开展内部培训,提升员工的质量意识和技能水平。政府可以通过人才引进计划、培训补贴等方式,支持企业加强质量人才队伍建设。 质量强链是推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、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关键举措。全国各地在质量强链工作中探索出的创新举措,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。政府官员可以从高位推动、创新模式、强化基础设施建设、推动技术创新、加强品牌建设、开展精准提升行动、加强人才培养等方面入手,结合本地实际,制定切实可行的质量强链方案,推动产业链质量水平全面提升,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。
...... |